希望的田野。 产业扶贫注入强大脱贫动力。 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喜领钥匙迁新居。 曲靖,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国家乌蒙山片区和石漠化片区交织的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三个组织化”为抓手,立足脱贫攻坚、着眼乡村振兴,聚焦扶贫产业“小散弱”、转移就业不稳定、搬迁群众发展难等问题,按照有组织、组织起来、发挥作用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行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基层支部争红旗、党员干部争标兵、农民群众争积分“三联三争”机制,推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全层级、全流程、全要素和全员组织化,走出一条集中力量抓脱贫、整合资源攻脱贫、党员群众争脱贫的新路子,脱贫攻坚全面提挡增速。 至去年底,罗平、师宗、富源3个贫困县高质量摘帽,全市35个贫困乡、个贫困村出列,全市贫困发生率从年的14.76%下降到年底的1.9%。今年全市将有16.88万贫困人口脱贫,个贫困村出列,宣威市脱贫摘帽,会泽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乌蒙虽高,但鲜红的党旗遍布山头。旌旗猎猎,召唤着脱贫的战鼓,气势如虹;贫困虽深,但党的引领激发全民活力。战天斗地,万曲靖人豪情满怀,抒写脱贫攻坚的壮丽篇章。 组织化是产业发展的 方向引领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曲靖市委政府紧紧围绕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聚合资源、引领发展的组织优势,采取“党组织+经营主体”模式,构建了县有总公司、乡有分公司、村有合作社、户有社员的产业扶贫组织体系。全市共成立县级扶贫公司9个,乡级扶贫分公司个,村级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个,入社群众4.5万户16.6万人。 着力培育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建设一批示范带动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绿色优质产业品牌、构建一套便捷高效服务体系,改变了农户分散经营、市场信息不灵敏、抗风险能力弱、议价话语权低等状况,走出了一条扶贫产业发展必须走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发展路子。全市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形成麒麟蓝莓、马龙肉牛、师宗薏仁、陆良蚕桑、罗平油菜、会泽石榴、沾益中药材、宣威火腿、富源魔芋等产业链条完善、品牌效益明显、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品牌,做到县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品、户有致富门路,实现组织坚强有力、产业集约发展、群众增收致富。 为实现多业态目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市级每年整合1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奖补资金,对年度内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以上、且带动每户增收元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带动1户给予元奖补,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劳务用工、合同订单、入股分红等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宣威市格宜镇成立三农产业扶贫投资有限公司,推广“镇级子公司+爱希望集团+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引进爱希望集团在格宜镇建成占地13.4亩的学生营养餐食材加工配送中心,创新拓展中小学营养餐集中配送业务,通过公司负责配送、乡镇扶贫分公司和村合作社负责组织贫困群众生产的方式,带动贫困户户人稳定增收。沾益区农林投公司整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生猪调出大县奖补资金、贫困户贷款资金1.2亿元新建养殖小区,按照每户6万元标准,将全区户依靠自身能力无力脱贫的兜底户打包入股到区级公司,每年按照入股本金8%的收益率,确保户兜底户每年户均增收元,形成“保底+分红+报酬”长效收益机制,让贫困户有了保底收益、入股分红、就地务工等稳定收入。目前,全市个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个,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推进产业发展从小、散、弱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 组织化是广开就业门路的 坚强保障 紧紧围绕“应转尽转、转得出去、稳得下来”的目标,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发动、技能培训、组织输出、跟踪服务、维权保障全链条中的作用,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转移就业有效性、稳定性和实效性,确保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建制、成规模。以组织成建制转移就业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就业扶贫组织化。 组织集中培训、巡回培训、网络培训等,送教到村、送学到户、送技到人,农村贫困劳动力每人每年可据实享受2次职业培训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参加创业培训合格的,给予不低于元的创业培训补贴。对就读技工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按规定免除学费、发放助学金,支持其顺利完成技工教育并帮助其就业。在贫困户劳动力集中的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设扶贫车间和扶贫工厂,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 各县级就业扶贫党工委按照人力资源公司输出一批、域内就地转移一批、自主创业一批、劳务经纪人带动输出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五个一批”措施,做实劳动力转移工作。利用沪滇、粤滇扶贫协作和企业扶贫机制,精准开展劳务协作,有规模、成建制组织贫困群众到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就业务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的劳务基地建立驻外工作站,帮助务工人员解决户籍办理、入学入园等困难。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人员闲置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外出务工人员通过流转土地获取收益,避免土地闲置抛荒。开展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联村、村干部联组、小组干部联户的“联村联户、服务暖心”活动,定期走访留守人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安心。会泽县把转移就业作为脱贫主渠道,出台26项优惠政策,在县内成立了1个县级、23个乡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和个村级劳务工作站,组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6个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组,推动招工和就业无缝对接;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一批扶贫车间、扶贫产业园,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师宗县以县乡扶贫公司为依托,采取“扶贫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把有一定劳动能力、有一定劳动意愿的余户2万余名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合作社管理,优先分配贫困户到产业基地务工,实现户均增收元。 目前,全市建立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搬迁贫困群众劳动力就业人;累计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1.49万个。目前,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9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5.45万人次;已转移就业.9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7.06万人。 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有搬迁群众户87人,有劳动力人。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年龄“老化”、就业技能“弱化”、外出意识“淡化”问题和转移就业输出难、稳定难、增收难“三大难题”,成立了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聚焦“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目标,有效、及时为搬迁群众提供岗位信息、求职登记、公岗申请、劳动维权、社保转接、自助查询、远程面试、政策咨询等服务,让搬迁群众不出小区就能办业务、找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实现转移就业人,其中一期安置点实现转移就业人,户均转移就业1.8人。会泽县扶贫开发公司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建成了总投资1.8亿余元、占地面积亩的华泥产业扶贫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增收一批、就近就业稳定一批、公益岗位托底一批、订单生产带动一批、自主创业致富一批,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激励贫困群众主动参与产业发展,促进持续稳定增收,做到“人无一个闲、地无一片空、户户有收入”,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农民抱团、利益联结的新路子。 组织化是易地扶贫搬迁的 钢铁长龙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搬迁才是脱贫良策。 “住惯的山坡不嫌陡”,为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做好宣传发动。建立干部包保动员责任制。组织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帮助群众算清经济账、生活账、子孙账、教育账、发展账“五本账”,消除群众搬迁思想顾虑;建立党群联动工作机制。动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等“明白人”参与搬迁动员,组建党群代表服务队,开展政策宣传;抓好搬迁群众教育培训。依托乡镇党校、“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等阵地,组织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岗前培训、订单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确保有培训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至少接受1次职业培训、掌握1项职业技能,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每户有1人以上就业,坚定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信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强发展后劲,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县乡扶贫开发公司对搬迁群众迁出地有经营价值的承包地、商品林地进行统一流转、统一经营。鼓励搬迁群众将享有的政策性惠农补助资金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入股县乡扶贫开发公司、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获得经营收益。 搬迁后,安居乐业是重点。各级党组织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明素质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活动,强化感恩教育,让群众知晓恩从何来、惠在何处,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建立红黑榜,曝光攀比跟风、环境脏乱差、争当贫困户等不良行为,鼓励党员带头引导搬迁群众规范客事办理、遵守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稳定,培育文明健康生活习惯。深入开展和谐社区、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选“好母亲”“好妻子”“好儿女”,树立良好家风,创新和发展乡贤文化,形成健康向上、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社会风尚。扶持安置点党组织根据资源条件领办创办合作社,吸引易地搬迁群众用土地、资金、技术等折价入股合作社,参与经营按股分红。因地制宜发展对搬迁群众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特色手工业、乡村旅游业等,每个安置点都有1项主导产业辐射带动脱贫发展。大力引进和发展生态友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创办扶贫产业园,扶持企业在安置点发展一批扶贫车间。积极开发多种形式的公益岗位,通过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动员群众参与小型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吸纳搬迁群众参与保洁、治安、护路、管水、扶残助残、养老护理等工作,增加劳务收入。 会泽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是曲靖易地搬迁的缩影。展览馆以“抓党建促脱贫、共圆小康梦”为主题,通过战略决策“守初心”、功能配套“安民心”、后续保障“暖人心”、建设搬迁“筑同心”、管理服务“心贴心”,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快融入”,打造一扇“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的全景之窗,清晰呈现会泽贫困群众进城、万名干部会战、解决千年贫困的人间奇迹,充分展现出会泽人民苦干实干创新干、组织起来加油干的精神品质。 新成立的钟屏街道木城社区,有搬迁群众户人,社区党委成立于年9月,下设小区党支部3个,划分楼栋党小组10个,有党员人。社区党委按照“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要求,把解决好搬迁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作为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落脚点,实行网格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绿币爱心超市”、志愿服务团队、乡土文艺团队“四位一体”的文明传播平台,开展引导搬迁群众熟悉城市环境、乘坐电梯等“十三个一”活动,确保党的领导全领域、党的组织全覆盖、党的工作全体现、党的干部配备全方位、党员作用发挥全员化,打造建设和谐幸福平安新家园,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同时,针对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不强、村组干部干劲不足、贫困群众“等靠要”等问题,通过开展基层支部争红旗、党员干部争标兵、农民群众争积分“三争”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干部群众内生动力,呈现出组织号召干、领导领着干、党员带头干、干部争着干、群众赛着干的生动局面。 在全市个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中,全覆盖开展5面“红旗村(社区)”推选工作,累计评选授旗面,新增财政投入万元用于提高村组干部报酬,让村干部既有面子、更得票子。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标兵评选活动,全市评选出党员和干部扶贫标兵名,从脱贫攻坚一线提拔使用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名,让基层党员干部争出干劲、争得位子、争到荣誉。在全市广泛开展农民群众争积分活动,以“绿币爱心超市”为纽带,发动群众以勤劳表现争积分,以积分兑物品、换分红,争出了志气、争出了动力。全市共建成“绿币爱心超市”及服务网点个,推动扶贫“绿币爱心超市”乡村全覆盖。兑换积分余万分,服务群众万人次,在群众中牢固树立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脱贫观念。 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巨幅画卷,已露出了乌蒙山的雄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党旗的引领下,曲靖,仍将阔步前行。 (本文图片由市委组织部提供) (作者:本报记者滕仕矿)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4915.html |